隨著國家節能環保的號召,建筑界打出建造節能建筑的旗號,但是結果并不如人所愿。目前市場上頻繁出現以生態建筑、節能建筑、綠色建筑、高科技建筑、智能建筑為名號的一系列產品,但是真正能夠做到高舒適度低能耗的節能建筑并不多,絕大多數項目都是在利用各種名詞進行炒作,僅僅是對一兩項高新技術進行簡單的拼裝復制。
生態節能建筑不能簡單復制
我國幅員遼闊,跨越若干氣候帶,根據氣候特點的不同共分為五個氣候區域,各個區域有著各自不同的氣候特點。因此在進行節能建筑設計時就要求對當地的氣候特點有清晰認識,并選擇適合當地情況的設計策略,從而達到最大化利用區域氣候的潛在優勢。另一方面,每一個建筑所處的區域、朝向、功能、造型也不盡相同,因此設計時應從地形地貌、植被、水資源、場地、建筑性質、形式、朝向、形狀等方面來考慮,而不能依照其他建筑 “照貓畫虎”。
建筑藝術與建筑技術的融合
建筑設計雖然是一項含有藝術成分的技術工程,但是技術工程才是其首要本質。因此在進行建筑尤其是生態節能建筑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建筑的功能和特點,以功能決定形式,而非追求視覺沖擊效果,但是有的時候,建筑藝術和技術可以實現很好的融合。
建造節能建筑要有針對性的運用高新技術
目前雖然存在名目繁多的節能建筑新技術和新材料,但是如何選擇運用相當重要。很多樓盤往往單純為了尋找賣點而采用高科技產品和技術,并沒有仔細分析采用該技術是否真正達到了節能的目的。這樣做的后果也只會把房價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高新技術的運用應該系統考慮,各個單項技術之間要相互配合,有機運用各項技術形成一個整體,才會達到目的。同時也只有針對性的選擇運用節能建筑高新技術,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低技術或常規技術的巧妙運用有時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從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著眼
生態節能建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設計時必須從全方位、全生命周期考慮。全方位,要求從與建筑相關的方方面面著手分析,沒有對建筑進行全方位詳細分析的生態節能方案,往往會忽略某些重要因素,對資源造成浪費。全生命周期指不但要充分考慮建筑建設的初投資,還要計算建筑全生命周期內的維護和運行費用,以尋求最佳平衡點,達到真正節能環保的目的。
生態節能建筑的設計較為復雜,但是目前國內的建筑設計,大多還是采用傳統的設計模式。只是在方案階段有建筑師的參與,后續設計中,各個專業常常各自為政,只是進行一些基本的配合與資料提供,到了設備招標、施工、驗收及調試等階段,設計人員就很少參與了,因此在整個設計實施過程中就形成了很多斷檔,無法保證產品的最終質量。
建設節能建筑應采用“整合設計”的理念,在設計的最初方案階段就有生態節能的專業人員介入,綜合考慮規劃、建筑、結構、能源系統、暖通等各方面因素,提出初步的生態節能方案,并在后續的設計中綜合各個專業,形成一整套可行的、適合的、內部有機相連的生態節能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