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提倡在建筑生命周期內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并關注室內室外環境質量。房屋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綠色建筑的基礎依托環境,依托城市的地理和文脈。
隨著十八大“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明確提出,隨著我市“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宏偉目標確定,尤其是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城市綠地生態體系如何提升,是墨守成規還是“敢為人先”,是甘為人后還是“追求卓越”,成為了我們面對的緊迫問題。
“綠”在除霾系統上
21世紀以來,空氣污染已成為對公共健康危害最大的環境危機之一。尤其是最近幾年,霧霾已成為中國環境話題中的高頻詞。據媒體報道,2013年全年,中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最多,創下歷史紀錄。超標的PM2.5顆粒會引起包括慢性肺炎、氣管炎、支氣管炎在內的呼吸道疾病和肺癌。在中國的很多城市,口罩已經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
現有的除霾產品效果良莠不齊,且功能復雜,對家庭裝修要求較高。又因為除霾新風系統主要由提供裝修服務的開發商在裝修階段直接裝配入戶,這也是“除霾行動”由開發商組織發起的原因之一,全過程主要由開發商提出技術參數及設備外觀需求,設備廠家按照需求進行產品定制。而在標準制定過程中,萬科前后多次召集20多家設備廠家,逐條核對技術要求,并在性能檢測過程中,對19家設備廠家研發的產品進行了近百次的性能檢測。
此次“除霾行動”的成果——除霾新風系統與一般的脫離新風系統的室內空氣凈化器相比,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對空氣的過濾是在引進室外新風的過程中進行。一般的空氣凈化器是在一個封閉空間解決室內空氣的污染,不能輸送潔凈空氣到室內,若需要通風換氣,室外高PM2.5的空氣會再度進入室內造成污染;除霾新風系統則可以在不斷提供新風的同時,過濾PM2.5,同時解決了室內通風和過濾PM2.5兩個問題。
“綠”在節能、綠化上
一直以來,人類都追求著讓居所更加綠色的目標。這種建筑偏好的痕跡可以追溯到古巴比倫時期,如奇幻絕倫的空中花園,植物披掛著綠色,寓示著生機和活力。它們凈化空氣、調節溫度和濕度、美化景觀,使人們能在更加貼近自然的建筑環境里頤養身心。
綠地系統有“人工吸塵器”、“綠色空調”、“滅菌器”、“空氣凈化器”、“天然制氧機”等一系列美譽。不同植物吸收不同大氣污染物以及滯塵能力具有很大差異,目前國內外已有一些科研單位致力于植物對PM2.5等細顆粒物的吸附能力的研究,并開展了針對性物種篩選及定向育種。除物種外,植物群落構建形式的生態功能也有很大差異。喬灌草立體群落結構的降塵除霾功能遠遠高于草坪,也顯著高于單一的喬木或灌木林地。
立體綠化園林設計,除了提升住宅的視覺觀感之外,還可以通過樹葉的不同形態和整體布局過濾空氣中的有害灰塵,改善城市的熱島效應。樓盤方面表示,外墻、屋頂等方面的綠色設備技術運用,可讓小區節能80%。
房企紛紛想“綠”起來,說明實現綠色建筑并非亭臺樓閣。但是否“綠”得其所,“綠”得能控制住成本,則是難題。